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7 22:33:23   浏览:856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办法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办法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119号

《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办法》已经2004年3月25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金德水
二○○四年四月五日


第一条为优化宁波市投资环境,及时、公正地处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是指在本市依法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及其投资者,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提请政府有关机构协调处理的行为。
第三条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中心(以下简称市协调中心)是市人民政府授权处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的专门机构。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机构为市协调中心的网络机构(以下简称网络受诉机构)。
市协调中心和网络受诉机构以下合称受诉机构。
第四条本办法所适用的投诉范围包括:
(一)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损害投诉人合法权益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各方发生纠纷的;
(三)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发生纠纷的;
(四)其他损害投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五条投诉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投诉内容尽可能具体、明确,并附上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六条投诉应当一事一诉。多个投诉事项涉及同一行政部门的,可合并投诉。
第七条投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可以通过约见、信函、电话、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投诉。
第八条两个或两个以上网络受诉机构都可受理的投诉,由先接到投诉的网络受诉机构受理。
网络受诉机构之间发生受理争议的,由市协调中心指定受理。
网络受诉机构协调处理有困难的,可由市协调中心受理。
第九条在协调处理时涉及投诉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受诉机构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条下列情况受诉机构不予受理:
(一)匿名投诉;
(二)投诉人提供的材料不真实;
(三)投诉事项已经进入行政复议、仲裁或司法程序。
第十一条受诉机构接到投诉后,应当在3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投诉,决定予以受理;对符合本办法规定,但不属于本受诉机构受理的投诉,应当移送至相应受诉机构,并书面告知投诉人;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投诉,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投诉人。
对可能导致事态激化的投诉,受诉机构应当在审查前做好调解工作。
第十二条受诉机构应当自受理投诉之日起30日内将协调处理结果答复投诉人;投诉事项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延长30日,并告知投诉人,确有特殊情况的,经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期限,并告知投诉人,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1年。
第十三条投诉人对网络受诉机构协调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在收到协调处理结果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市协调中心申请重新协调。市协调中心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四条网络受诉机构应当将投诉协调处理结果及时报市协调中心备案。
第十五条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就投诉事项申请行政复议、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或投诉人撤回投诉的,投诉终结。
第十六条被投诉人威胁、压制、刁难、诽谤和打击报复投诉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受诉机构对协调处理投诉过程中发现有关政府部门、机构或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或犯罪的,应当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八条受诉机构工作人员在协调处理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在本市依法设立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的有关投诉,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市政府1994年3月6日发布的《宁波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关于民政系统工作人员牺牲、病故后在《社会保障报》发布消息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民政系统工作人员牺牲、病故后在《社会保障报》发布消息的通知
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区)民政局,民政部各司局、直属单位:
为悼念牺牲、病故的对民政事业做出贡献的领导干部、老同志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民政部决定,今后在《社会保障报》发布其逝世的消息。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范围和内容
1.在民政系统工作的副部长以上(含享受副部级待遇)干部及同级离退休干部,牺牲、病故后,在《社会保障报》一版刊登三寸半身遗像,及包括简历生平的消息。
2.在民政系统工作的厅局级(含享受厅局级待遇)干部及同级离退休干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孺子牛奖”并保持荣誉的职工;相当于正教授级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牺牲、病故后,在《社会保障报》二版发布消息。
二、审批手续
上述人员牺牲、病故后,由其原所在厅局级单位起草消息稿,连同履历书或讣告一份,报部人事教育局审核。《社会保障报》接到人事教育局通知后,即发消息。



1987年9月12日

关于我市各单位与外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进行交往的规定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我市各单位与外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进行交往的规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



外国在华领事馆,是外国政府根据同中国政府的协议,派驻中国某一城市并负责一定区域之内的领事事务的政府代表机构。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外国驻广州领事馆逐渐增多,我市各有关单位与外国领事馆的交往也日趋增多。为进一步做好外国驻广州领馆的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
我对外开放的需要,根据外交部印发的《外国在华领事馆管理办法》(外发[1989]21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关于我省各单位与外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进行交往的规定》(粤府外[1989]20号),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广州市各委、办、局机关单位及区、县人民政府与外国领事馆进行联系和交往时,除经贸活动外,均需事前报市外办。
二、凡属于港口、机场、铁路、邮政、旅游等方面的日常业务以及纯属生活服务方面的事务,各主办单位可按有关规定自行受理。
三、领事馆一般不得同我各级党组织直接联系。如要求拜会会见或宴请党委或党的部门的负责人,均应由市外办报省外办审定,批准。
四、各委、办、局级以上机关单位及市属各区、县与领事馆进行交往活动时应遵循下列的原则:
(一)外国领事馆在广州市进行正常的公务活动,我方应给予方便或必要的协助。领事官员未经我方同意,不有偕其本国驻其它地方(如香港)的领事官员一起进行公务活动。
(二)对外国驻广州领事官员到增城、从化、番禺、花县进行公务活动,应由市外办通知该四个县外办商请有关单位给予安排和协助。如领事馆自行联系或通过其他渠道与各县联系,应询明其意图及来人身份后,与市外办接待处商量再答复对方。
(三)在与领事馆的交往中,应根据两国关系,按有关政策规定,本着以礼相待,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严守国家机密和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遵守外事纪律。
(四)领事馆向我市各单位索要工业、农业、商业、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人口、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凡已公布发表的,一般可以提供。凡已对外公开,但未作文字公布的,不给书面材料,可以口头相告。如对方索要发明创造资料,应按两国协议处理,两国无协议的,一律不提
供。
(五)各单位确因工作需要宴请各国领事官员,须报市外办审定。
(六)与领事馆交往中,严禁以请客送礼为手段,谋求私利,走洋后门,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领事馆官员到外地旅游。
(七)派遣国通过其领事馆邀请我方人员出访,属官方性质,不要擅自应邀,我有关单位的人员收到邀请书(函)应交所在单位研究提出意见后,连同邀请信(函)送市外办统一办理。
(八)各领事馆直接发函或表格向我市有关单位作社会调查的,一律不予答复,并应将情况及时报告市外办。
(九)各单位及其人员,如因工作需要,就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事项向领事馆进行交涉、提出要求、进行询问,以及邀请领事馆人员参加“三资”企业的开业典礼,均应报市外办。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直接与领事馆联系。
(十)各单位因公出国人员的护照签证,均由市外办护照签证处办理。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直接向领事馆申办签证或催问。
五、关于礼遇的掌握:
(一)领事馆为庆祝其国庆和其他重大节日举办招待会邀请市人大、政府、政协等机构副市级以上(含副市级)的领导出席,或领事官员(包括以个人名义)要求拜会、会见或宴请上述领导人,由市外办报省外办后确定。其他人员,各有关单位在接到请贴后,报市外办统一确定。
(二)领事馆如邀请我委、办、局及各区、县领导到其公寓作客,为便于工作,需由本单位外事处、科(办公室)的同志陪同前往,或带翻译、秘书同行。
其他人员出席领事馆的上述活动,除市外经贸委外(请告知市外办),均需报市外办安排。
(三)领事馆邀请我市属有关单位人员出席由领事馆组织的集会、座谈会和讨论会,有关人员应及时请示主管委、办、局,并经市外办同意后才能出席。
(四)领事馆人员事先未经联系或安排,径直进入我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团体,并要求参观、会见负责人等。我单位应以未得上级通知为由婉言谢绝。
(五)领事馆人员要求参观三资企业(指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作企业),可由领事馆与企业直接联系,是否安排,由企业自行决定。
(六)各单位一般不邀请领事官员出席本单位组织的内部集会、座谈会、讨论会、元旦、春节晚会及一般性的开幕剪彩仪式和画展等,确因工作需要邀请的,须报市外办,由市外办报省外办,经同意后再发请柬。
六、关于文化宣传方面的交往应注意的事项:
(一)领事馆向我市图书馆、学校、研究所及新闻出版等单位赠送书刊和视听资料,一般可以接受,如发现其中有反华、反共、“两个中国”和涉及边界领土争端或淫秽等内容,应及时报市外办处理。所赠书刊资料其借阅与使用由我方全权管理,领事馆不得干预。
(二)领事馆为庆祝派遣国国庆,与我建交和其他重要纪念日,在馆内举行电影招待会,可应邀参加。
未经市外办许可,任何剧场、影院、礼堂、展览馆等一切公共场所,均不得私自为领事馆放映电影及其他文化宣传活动提供场所。
(三)对领事馆定期或不定期放映电影、录相等一般宣传活动,我有关部门出席的人数要从严掌握。
(四)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等均不得自行向领事馆借阅书刊和资料,借用影片和录相带,如确因工作需要,须经市外办按有关规定审批。
(五)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与领事馆联合在领事馆内外举办演出或展览,也不准擅自向其提供展品。




1990年2月15日